被解密a继的P误读承者深度
最近区块链圈子里有个新项目Redstone闹得沸沸扬扬。作为一个专注链游的Layer2解决方案,它在11月15日刚刚上线测试网就引发了热烈讨论。有趣的是,开发团队Lattice声称这个项目是"受Plasma启发的Alt-DA链"——这个说法耐人寻味,特别是考虑到V神在Redstone发布前一天刚刚发表了一篇讨论Plasma复兴的文章。 说起Plasma,老玩家们应该不陌生。2017年以太坊遭遇大规模拥堵时,这个解决方案应运而生。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:交易所转账要排队几个小时,Gas费高得吓人,整个社区都在呼唤扩容方案。Plasma就像一场及时雨,承诺能解决"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金融场景"。 简单来说,Plasma的思路很巧妙:只把关键数据(区块头/Merkle Root)上传到主链,其他数据都存在链下。如果运营者作恶,用户可以通过"Exit Game"机制把资产撤回主链。听起来很美,但问题出在细节里——这个机制对智能合约支持相当不友好。 举个现实的例子:假设你在Layer2的DEX里存了100个ETH,结果Plasma运营者突然跑路。这时候你想把资产提回主链,但你的ETH实际上锁在智能合约里。谁来执行这个提款操作?如果让合约所有者来操作,那不就等于给了他挪用资金的机会?这个死结最终导致了Plasma的没落。 现在让我们回到Redstone这个新项目。很多人把V神的文章解读为给Redstone站台,甚至传言他可能投资了这个项目。但经过仔细研究,我发现Redstone其实更像是Optimium的改良版,而不是真正的Plasma继承者。 Redstone的防作恶机制设计得很巧妙:它先发布数据的"指纹"(datahash),设置一个挑战期。如果有人质疑数据真实性,运营者必须在链上公开完整数据。这个设计比传统Optimium更安全,因为像Arbitrum Nova等项目是同时提交Stateroot和datahash,一旦运营者拒绝回应挑战,问题就麻烦了。 Redstone和Plasma最大的区别在于数据可用性保障。Plasma最大的软肋就是无法彻底解决数据扣留攻击,而Redstone通过创新的挑战机制完美规避了这个风险。它的运作流程更像是在Optimium框架下的一次升级。 我特别欣赏Redstone对挑战者的激励机制设计。挑战者需要预存一笔相当于数据发布成本的费用,这既防止了恶意挑战,又确保了系统的稳定性。这种经济模型设计展现了团队对博弈论的深刻理解。 在我看来,Redstone的诞生反映了Layer2技术的发展正在进入深水区。项目方不再简单地复制已有方案,而是开始针对特定应用场景(这里是链游)进行深度优化。这种趋势值得关注,但也提醒我们要保持理性——不要被营销话术迷惑,要透过现象看本质。 最后给个个人建议:如果你关注Redstone,不妨多研究它的技术白皮书,而不是被"Plasma复兴"这样的标签带节奏。毕竟在区块链世界,真正的创新往往藏在技术细节里。Plasma的前世今生
V神的文章与Redstone的关系
为什么说Redstone不是Plasma?
总结思考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香港稳定币新政落地:机遇还是枷锁?这场监管风暴将如何重塑Web3生态?
- 牛市新风口:这些赛道或将引爆下一轮财富效应
- XRP即将迎来爆发期?18天内或现惊人涨幅
- 矿机选购指南:JASMINER X16-P是否值得入手?
- 鲸鱼疯狂出货,ARB跌入谷底:抄底时机已现?
- 疯狂24小时:AEUR稳定币上演过山车行情 币安紧急灭火
- 以太坊怎么了?圈内大佬爆料惊天黑幕
- 区块链定制时代来了:Madara如何重塑Starknet应用链生态
- 游戏开发迎来新纪元:LUKSO携手虚幻引擎重塑区块链游戏体验
- 深夜加密市场观察:以太坊领跌,比特币恐追随下行
- SocialFi江湖风云再起:Tomo和New Bitcoin City能否颠覆Friend.Tech?
- 老洪说币:早上起来看行情,果然没让我失望
- 私人货币的复兴:一场正在发生的金融革命
- 美国FBI重拳出击:这些年栽在执法机关手上的虚拟货币大案
- 黑色星期五的魔咒:我们能否预见那些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?
- 医生戴上透视眼镜做手术?国内首例元宇宙辅助皮瓣移植术成功
- 比特币过山车:12.5万到11.4万背后的政治经济博弈
- Moonbeam亚洲行:从香港到曼谷的加密之旅
- JPEX风暴后陈零九首露面:我也是受害者,15%资产蒸发
- 比特币站上4万大关,真正的狂欢可能才刚开始?
- 搜索
-